文学馆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四章 冬去春复至,斗转引星移4

第四章 冬去春复至,斗转引星移4(1 / 1)

赵旻忍不住摸了摸孙绍的小脑袋,笑道:“阿绍,待你年满十岁、筋骨结实些,我一定送你一匹上等大宛马。阿绍能否吃得苦?”

孙绍今年七岁,兴平二年(西历195年),孙策渡江之前孙绍方才出生。

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已经可以习武锻炼筋骨。

赵旻希望孙绍将来能成为徐庶那种侠肝义胆、允文允武的人才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在不知不觉间,赵旻已经将孙绍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。

孙绍肉嘟嘟的小脸上神色坚毅。

“大人放心,孩儿能吃苦!孩儿要成为阿父那等猛将!”

苟哥腹诽:然后轻而无备、死于宵小之手?真没出息!你这孩子知不知道什么才是英雄?

苟哥突然警惕起来。

不行!老子应该尽早扭转这孩子的三观和认知。

于是乎,苟哥笑眯眯问道:“阿绍认为,何为英雄?”

孙绍奶声奶气道:“大人,英雄应当顶天立地、胸怀天下、济世救民!”

苟哥听得暗暗心惊。

果然!这小子根本不懂什么叫英雄!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苟哥大摇其头:“阿绍大错特错!此非英雄,而是伪君子也!真英雄,应有自知之明、审时度势、量力而为、卧薪尝胆以待良机!”

孙策将孙绍托付给赵旻这个猥琐腹黑皮厚的苟哥,对孙绍而言,也不知是福是祸。

赵旻继续他那套“歪理邪说”。

“阿绍须谨记,凡言辞冠冕堂皇、看似正气凛然者,必包藏祸心!

凡言之凿凿一心为公、行事看似公平公正者,必私欲极重!

凡言行果敢勇毅、看似勇猛无惧者,必为大懦夫!

真英雄绝非此三种人,真英雄在未得势之前,从不发豪言壮语、从不在人前张扬、从不因形势不利而畏惧退缩!

真英雄默默蓄势、对抗困境、积累教训、百折不挠、伺机而动。

阿绍切记,惟有不忘初心、隐忍蓄势、百折不挠,方有机会成就大业、名垂青史而不朽。

自古至今,凡为英雄者,皆如此也!”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孙绍仰望着目光深邃的赵旻,惊愕万分。

因为赵旻说的这番话,与大乔教给他的道理简直是背道而驰。

赵旻这套言论虽可谓“歪理邪说”,但其人的归纳法确实一针见血。

孙绍的三观便如此被赵旻颠覆。

不过话说回来…

不懂人心险恶、不知阴谋诡计,认识不到历史的尔虞我诈、政治的黑暗冷酷,不管是谁,都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大英雄。

前后历史不谈,只说汉末三国,曹孙刘这三位大英雄,甚至三人麾下五子良将、五虎上将、众多青史留名的谋臣,不都是这样吗?

就连一千多年后的帝王朱元璋、朱棣和玄烨,名臣胡宗宪、张居正、陈廷敬、曾国藩等人,也概莫能外。

而赵旻对孙绍讲述的这番话,却是将历史的遮羞布掀开一角,将所谓“伟光正”历史的背后隐藏的那血腥阴暗的一面,暴露给孙绍看了一眼。

赵旻教育子女晚辈的思路,由此可见一斑。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由是推之,将来刘嗣也必将深受苟哥影响…

尽管刘嗣如今尚在襁褓。

整整一个下午,赵旻不管这些孩子累不累,也不顾孙尚香的反对,最终坚持带这些孩子,走遍了许都北郊的几家工坊。

赵旻要让这几个孩子清楚人间疾苦,了解社会的本质。惟其如此,他们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。

赵旻如此做还有一层用意:

转移他最心爱的小老婆香妹子的注意力,以免香妹子伤心过度。

如是般,一众老妇少妇陪同孙家女眷、孙权为孙策守孝三日,赵旻则带着小老婆、六个孩子在许都内外历练。

三日后,赵旻派出五百精锐亲卫,护送丈母娘吴老夫人、丁老夫人和二舅哥孙权一行人返还江东。

孙尚香的异母庶妹孙蕊原本不想走,但孙权说出一番话后,便令其人乖乖返回江东…

“阿妹休要胡闹!为兄苦守丹徒城之时,已将你许与陆伯言!将来我孙氏若欲保江东,必须倚仗江东士族支持!”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旋即,孙权复又向赵旻行礼。

“从文,亡兄之嫡长女亦需随某返还江东,某已将其人许与顾元叹之子顾邵。”

赵旻有些懵。

“这…”

天可怜见,孙策的嫡长女如今才十岁,而且相处几日后,超级奶爸赵旻对这几个孩子都已生出感情。

孙权苦笑。

“从文见谅,此乃某苦守丹徒城之时不得不许诺之事。”

赵旻叹了口气后,语气变得森然无比。

“也罢,仲谋告知顾元叹,孙氏如同我亲女儿,若顾家敢欺侮孙氏,我必举兵伐之!”

孙权被赵旻露出的杀气吓了一跳,正欲开口,却又听赵旻道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“反之,若顾家善待孙氏,我势必视顾家为亲家。何去何从,顾家好自为之!”

孙权松了口气。

有赵旻这两句话,顾家哪里还敢欺负孙氏亲爹已亡?

赵旻果然极其重视孙策的托付。

吴老夫人心中暗暗松了口气。

如此看来,孙绍肯定不会受气。

赵旻亲自送孙家人走到许都东城门外,至城门时,赵旻骤然执起一身孝服的大乔柔荑,向江东众人作别。

“二位大人、二兄,诸位此去多多珍重!来年我出征西域凯旋,必至丹徒城拜见二位大人,请!”

兰心蕙质的大乔瞬间懂了,于是佳人任由赵旻执着自己的手,一颗芳心却忍不住“砰砰”直跳。

围观的吃瓜群众,对此议论纷纷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“此绝美女子乃何人也?”

“应是吴侯生前之妾,如此看来,卫将军应已纳之。”

“啧啧…这…”

“咳咳!你休要胡言!此定是吴侯托付之故也!”

“诚然!卫将军乃谦谦君子,又岂能趁人之危?”

“若如此,此亦不失为一段佳话也。”

如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

总之,赵旻的目的顺利达成:

大乔从此便成了赵家媳妇、孙绍则成了赵旻继子。

如此一来,当今天下,谁还敢欺负这对孤儿寡母?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赵旻就这般,一路执着芳心已成一团乱麻的大乔柔荑返回卫府…

绝对不能排除,赵旻是在借机大占便宜。

后世之人,谁不知道大乔小乔?

待进入卫府大门后,赵旻便猛地收回自己的手,向大乔深深一揖。

“弟失礼之处,还望嫂嫂勿怪。”

不知为何,大乔芳心竟有些莫名的失落。

大乔俏脸微红,轻摇螓首柔声道。

“从文一片好意,妾感激唯恐不及,又岂会怪罪?”

这尚是赵旻首次与大乔面对面交谈,但饶是如此,赵旻也体会到了江南女子所独具的温柔风情。

论颜值,大乔与赵旻妻妾相比或许并不出众,但大乔这独有的气质和风情,却是无与伦比的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现代人根本演绎不出大乔这无与伦比的美丽。

更何况…

这可是大乔耶!

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的二乔之一大乔耶!

是以,赵旻看向大乔的目光,便不由得痴了。

大乔俏脸酡红,但仍是柔声细语道。

“从文,若无旁事,妾便先与阿绍回府如何?”

苟哥有心来一句:妹子,今儿晚上你就别走了,留下来陪我吧…

当然了,这番话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。

但这并不妨碍赵旻说出另一番话。

塔读@

“嫂嫂,我送你与阿绍回府如何?”

大乔俏脸更红,却并未表态。

于是苟哥仍是将孙绍放到自己肩头,一手牵着一个小丫头,与佳人并肩而行…

大乔仍住在孙家女眷那处大宅院。

彼处与卫府同在一条街上,相距不足两里地,仅仅隔着一个宫城而已。

是故赵旻根本没必要骑马。

赵旻、大乔二人默默前行,直至熊孩子孙绍开口…

【作者题外话】:看得出来,赵旻越来越喜欢孙绍。

这一章,咱们聊一聊帝王的教育问题。

咱们先拿因太敬业而导致国家提前灭亡的一个皇帝举例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没错,这个皇帝,正是崇祯皇帝朱由检。

朱由检哪怕什么都不做,每天就是混混日子,大明朝也不可能那么快完犊子。

朱由检的敬业,反而加速了大明朝灭亡的脚步,为什么呢?

答案正是教育!

君主堕落的现象,历来被史家所留意。

大抵被解释为“生于深宫之中、长于妇人之手、不识五谷、不辨六畜”。

生深宫之中,长妇人之手,既属邦国殄瘁,不知稼穑艰难。--《陈书后主纪》

此话诚然。

如果一个人从生到死都不曾接触过民间,那其统治手段自然谈不上高明。

比如崇祯皇帝,励精图治,最后整肃吏治的善意,却沦为加派三饷的恶政,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灾难。

塔读@

崇祯作为一个一辈子从未和任何普通百姓、有过任何接触的权贵子弟,对民间自然一无所知,他所谓的决策不过是自己异想天开的意淫。

而明朝内阁由大官僚、大地主组成,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,对崇祯的弊政,也乐见其成。

明朝末期,处理流民武装的讨论,最终从“放粮赈灾”变为“派饷镇压”,导致了更加剧烈的民乱。

崇祯这个冤大头,也便顺理成章地吊死了。

今海内民穷已极,物力几何?有额编又有加派,有正供又有杂项,有见征又有带征。顷者催使四出,追呼遍野,敲朴淋漓,民间鬻子析骨之惨,种种不忍见闻。--《崇祯长编》

崇祯死前一定很不甘心:

老子在位十七年内,从不观歌舞,不近女色,苦读圣贤书,还经常延揽学者在宫中讲授经典…

然而…

老子最终却沦为亡国之君。

此何故也?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其实…

问题就出在“圣贤书”上面。

中国的圣贤书,劝人向善不假,却把历史的尔虞我诈、政治的阴暗冷酷一笔抹杀;

或者微言大义,美其名曰“春秋笔法”。

宫廷教师在给皇帝上课时,也断然不敢涉及这些阴暗面。

试想,皇帝长期接受这样“干净”的教育,能懂得什么人情世故?

历史上绝大多数守成之主,能力都庸劣不堪。

因为这种宫廷教育,最好的结果,也就是培养出一个“学术修养很高、情商水准很低”的儒士。

更多见的情况,则是培养出一个“既不学无术、又耽于逸乐”的昏君。

三国曹刘孙三家的子孙辈,素质远逊于父祖辈,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;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甚至,他们还留下了“扶不起的阿斗”一类的谚语。

实际操作中,在“圣贤书”的问题之外,又有新的情况。

即:

封建王朝的创业之主,本身就是历史的捏造者。这就导致其后世子孙,对权力更迭的认知,更加模糊。

呵呵,曹孙刘三家,大哥别说二哥,篡改历史的情况都特喵的相当严重!

当然,这并非云某要讲的重点。

云某要说的是,他们对子孙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缺陷!

正如前文所述,封建君主的素质下跌,与宫廷教育密切相关。

在“宫廷教育”与“民间现实”严重脱节的情况下,居于深宫的帝王,往往对社会的运作方式、政治的阴暗血腥一无所知,因此也便很难有所作为。

试想,与民间彻底割裂的皇帝,整天读一些政治正确的圣贤书,却躲在宫里做决策,反过来指导老百姓应该如何如何,这不是屁股指挥脑袋吗?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因此,三国君主随着时间推移,素质也便一代不如一代。

曹操是创业之主,百战艰难;

曹丕的成长环境也恰逢乱世。

因此魏武、魏文两代,对民间疾苦有些了解,还算有所作为。

到了曹叡,可以算是深宫之中长大的“少爷羔子”了。

即位前(226)曹叡甚至“未尝与朝臣有所交接”,对民间自然更是懵懂无知。

(明)帝与朝士素不接。--《世语》

因此曹叡统治期间,骄奢淫逸、大兴宫室;

吏治极端败坏、百姓饥寒冻馁、士卒妻离子散。

农夫废业,民有饥色。陛下不以是为忧,而营作宫室,无有已时。--《魏书杨阜传》

塔读@

今上下劳役,疾病凶荒,耕稼者寡,饥馑荐臻,无以卒岁;宜加愍恤,以救其困。--《魏书高堂隆传》

好在曹叡“持法甚严”,又能够知人善任,多次抵御了吴蜀的进攻,总算没闹出大乱子。

到了齐王、高贵乡公与常道乡公时代,不仅彻底与民间脱节,对宫廷政治的运作方式也不再了解,彻底成了书呆子。

比如曹髦,勤学不倦,年纪轻轻便有了大儒风采,被钟会称作“文同陈思”。

陈思王即曹植。

公(曹髦)神明爽俊,德音宣朗。罢朝,景王私曰:“上何如主也?”钟会对曰:“才同陈思,武类太祖。”--《魏氏春秋》

但是空会读书有用吗?

没用。

伟人曾说过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讲的就是书本的知识,必须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。

曹氏诸少帝除了会读书,一无所长。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最好的结果,就是成长为曹髦这种“直线思维”的愣头青;

在激愤之下酿成巨祸,被司马氏的狗腿子一枪刺死,横毙街头。

当然了,云某绝无贬低高贵乡公之意,实际上,云某非常钦佩其人的勇气,曹髦比刘协强百倍!

但曹髦至少应该仔细谋划一番。

可惜,曹髦不懂以彼之道,还施彼身,以诡计对待诡计的道理。

而且,曹髦也不该召集那么多人密谋…

若非王沈这个狗贼告密,曹髦其实还是很有希望的。

我呸!狗贼王沈…

不,云某不该侮辱狗!

太子舍人成济问(贾)充曰:“事急矣。当云何?”充曰:“畜养汝等,正谓今日。今日之事,无所问也。”济即前刺帝,刃出于背。--《汉晋春秋》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至于曹芳、曹奂之流,在这种的宫廷教育下,还不如曹髦。只能“坐受废辱,贻笑千古”。

(曹髦曰)吾不能坐受废辱(指齐王芳)。--《汉晋春秋》

至于蜀汉的刘禅,是庸才弱主的代名词,不提也罢。

刘禅是刘备四十六岁所生,“老来子”总是极受宠爱的,甚至为了保刘禅太平,刘备把养子刘封都处死了。

后主成长时,刘备已经发迹,因此也不出意外地变成一个庸人。

(刘禅)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……自(诸葛)亮没后,(蜀汉)兹制渐亏,优劣著矣。--《蜀书后主传》

没办法,刘禅长于深宫,身边只有奸宦佞臣。

要不是仗着诸葛亮等人的勉力维持,只怕刘备刚死,蜀汉便要崩溃。

同时代的孙权诸子,亦劣弱不堪。

孙权的继承者孙亮,是其六十岁时所生,已经是爷孙的行辈差异。因此孙亮无疑成长于深宫之中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按记载,孙亮幼年极为聪慧,简直有如神明。

其人最终却因为谋诛权臣,而泄露被废。

注意:孙亮断案如神,事见《吴历》与《江表传》,文多不载。

实际泄露孙亮计划的,正是他的岳父和老婆。

(孙亮曰)卿宣诏语卿父,勿令卿母知之。女人既不晓大事,且(孙)綝同堂姐,邂逅泄漏,误孤非小也。”(全)纪承诏,以告(全)尚,尚无远虑,以语纪母。母使人密语綝。綝夜发严兵废(孙)亮。--《江表传》

唉!

孙亮太单纯了!

皇帝隐居深宫,身边除了太监,侍讲,就只有女眷。

太监多是文盲;

侍讲碌碌无为;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女眷由于受不到教育,更是百无一用。

即使资质如孙亮般上乘,也不免沦为庸主。

至于孙亮之后的孙休,虽然也勤学不倦,最终却被张布等权臣蒙蔽,捉弄得一塌糊涂。

孙休做皇帝时,不仅平日里见不到外臣,连遗诏都被篡改,自己的亲儿子也被废掉。

(孙休)欲延(韦)曜侍讲,而左将军张布近习宠幸,事行多玷,惮(韦)曜侍讲儒士,又性精确,惧以古今警戒休意,固争不可。--《吴书韦曜传》

韦曜便是《吴书》的作者,以茶代酒的那位。

孙亮、孙休在“苦读圣贤书”方面,不可谓不勤奋,最终却均以悲剧收场。

这正是因为所谓的圣贤书,不肯教授君主以人情世故,反而天马行空地扯些废话,比如“天人感应”、“君权神授”之类的浮夸虚言。

好似只要君主修身砥砺,诚心祭祀,就能天下太平一样。

在这种荒唐的教育下,嗣君们不仅不了解民间的疾苦,甚至连宫廷斗争的残酷都一无所知;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所以,他们沦为庸才甚至昏君,简直是势所必至。

因此赵旻才会痛恨用“圣贤书”教育子孙的那种愚蠢方式。

因为,书本与现实的差距,比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更遥远。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