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馆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一章 冬去春复至,斗转引星移1

第一章 冬去春复至,斗转引星移1(1 / 1)

大汉帝都今年的冬天,比去年要温暖不少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但饶是如此,当第一场冬雪来临之时,卫府也仍不敢怠慢,一应过冬物资,被兵卒、小吏及时送到孤寡、残疾户中。

得益于此,许都已连续两年没有出现过贫民冻死、冻伤的情况。

一夜风雪过后,数百名负责许都城内外日常清扫工作的老叟、老妪们,在清晨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。

这些人虽劳累,心中却满是欢欣感激。

因为有这份差事,所以他们不必再为衣食、寒冷而担忧。

于是乎,在辰时中(早上八点左右),一身孝服的孙权,以及其人一众近臣踏雪来到许都东城门外时,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。

城门处车水马龙,进城者和出城者川流不息。

穿着一身厚布衣服的稚童们,嬉笑着在城门旁边的空地上打雪仗,城门候和守城兵卒们,一边警惕地盯着进城的人群,一边乐呵呵地看着这些稚童们玩耍。

城门内外,还有一群同样穿着统一形制厚布衣服(其实就是环卫工人的制服)的老叟老妪,正佝偻着腰清扫积雪。

通衢大道两侧,贩卖吃食、热粥,以及各种杂货的摊贩们将道旁空地占得满满当当,他们此刻正在热情叫卖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急于进城出城务工、货殖或公干而未来得及用早饭的行人们,则围拢在各类吃食、热粥摊旁,一边匆匆用着热汤热饭,一边相互攀谈。

总之,许都城外,乃是一派烟火人间的繁华气象。

然而,这终究还是士族正逐渐转变为门阀的中古时代开端、东汉末年,而非市民阶层崛起、市井文化高度发达的近古时代北宋。

士人们何曾见过这等小民市井景象?

所以,陪同孙权至许都的孙邵摇头道。

“堂堂大汉国都、首善之地,如此岂非有辱斯文?”

一名正端坐于胡床(马扎子)上的老者忍不住嗤笑一声。

“荒唐!许都士民、百工、商贾披星戴月养家糊口,若无此等摊贩,黎庶从何寻热汤热饭?你等莫非皆不食人间烟火?呵呵!”

这老者言罢,便以箸挟起一根看起来便极酥脆可口的油条,放入口中“喀嗤喀嗤”大嚼…

还真别说,这老者牙口真不错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江东众人见那老者身穿貂裘、腰间束玉带悬白璧、头戴金冠,兼且气度不凡,显然是许都某望族之耆老,登时便不好对其人发作,可偏偏…

这老头儿极为惬意地品尝着那金黄酥脆、散发着诱人香味的油条,吃得颇为香甜…

天可怜见,江东众人都尚未用早饭。

有人忍不住偷偷咽了口口水,暗道:老丈言之有理!

那老者显然在故意气江东众人。

“此油条酥而不软、油而不腻,兼且其味香甜,甚善甚善!”

言罢,老头儿又以汤匙舀了一匙洁白如玉、明显加了蜜汁及砂糖的豆腐脑,美美地喝了一口…

油条加糖,豆腐脑不但加糖还加蜜汁…如此吃法,这老头儿也不怕吃出糖尿病来。

这也不怪这老头儿,因为汉末的北方人几乎都是甜党。

其余食客们有样学样,纷纷学这坏老头儿一般,将各自面前的小馒头(小笼包)、胡麻饼(烧饼)、汤饼(面片汤)、水引饼(面条)吃得津津有味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见这些摊位旁的食客们吃得格外过瘾,江东众人只觉自己愈发饥渴难耐。

孙权忍不住瞪了多嘴的孙邵一眼。

若非孙邵,他们也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坐下大吃大嚼,现在可好…

他们难道还能自己打自己脸?

江东人们默默叹了口气,只好继续“斯文”下去。

而就在这时,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骤然从许都城门处传来。

旋即,“吁”地一声,一名须髯及胸、极儒雅俊秀、着玄色深衣、戴进贤冠的文官,便滚鞍下马,快步奔至那老者身畔,向其人深深一揖。

“大人,此处天寒地冻,不如随小侄回府如何?”

孙权正在猜测这文官的身份,便听一众摊贩、食客及来往百姓不约而同地向那文官行礼。

“仆等参见荀令君!”

塔读@

孙权大吃一惊。

那文官正是荀彧,而那端坐于胡床、正“有辱斯文”大吃大嚼的貂裘金冠老者,则正是荀淑侄子、荀氏八龙的从兄弟、荀彧的族父、荀家如今的家主荀晋。

老头儿最喜欢每天早晨来东城门外,就着香甜酥脆的油条,吃一碗滑嫩可口的豆腐脑。

但昨夜雪大,荀彧担心自家老头儿出意外,是以急匆匆赶来接老头儿回家。

荀晋不满地摆摆手。

“府中庖丁做不出如此美味,稍后老夫尚要至工坊,文若速去忙碌国事。”

荀彧拿老头儿没办法,只好再次深施一礼。

“大人坐马车前去工坊如何?”

这次老头儿倒是没犟。

“也罢!老夫坐车便是。”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荀彧松了口气,直起身后方才看到刚刚下马、身长而腿短的孙权。

孙权向荀彧作揖道:“某乃江东孙仲谋也,见过荀令君。”

荀彧微微蹙眉,打量一番孙权后,却将眉头蹙得更紧。

显然,荀彧已猜到了孙权至此的来龙去脉。

随即其人作揖还礼。

“仲谋,此非详谈之地,请先随荀某至尚书台!”

半个时辰后…

在尚书台用过早饭的江东一行人,在孙权带领下,走进荀彧的公廨。

众人落座后,荀彧长叹一声,神情显得颇为哀戚。

“仲谋,荀某对此不胜悲痛!此乃黄祖所为?”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孙权热泪盈眶,抱拳颔首。

“回令君,正是!”

孙权将吴景、孙河、周瑜及许昭扶灵而归之事,简略向荀彧讲述了一遍。

荀彧听得唏嘘不已。

“惜哉!痛哉!吴侯风华正茂、前途无量,奈何…唉!”

荀彧复又看向孙权。

“仲谋,老贼今是否伏诛?”

孙权黯然颔首。

“回令君,幸赖左将军、后将军等诸位叔父相助,老贼已在亡兄灵前被千刀万剐。

某告慰亡兄在天之灵、又安置妥当江东事务之后,便赶至许都、接家母返乡。”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荀彧再次长叹。

“令堂老夫人白发人送黑发人,恐情绪将过于激动也,仲谋务必掌握分寸!

此外,卫将军与令兄情同手足,且卫将军至今仍在宫城静养,仲谋亦务必劝慰卫将军勿要过于悲痛。”

说着,荀彧话锋一转。

“仲谋,吴侯之爵位究竟如何,荀某与卫将军皆需问过天子方可决断。仲谋不必心急,荀某保证必尽力而为。”

孙权起身深施一礼。

“谢令君大恩。”

荀彧起身还礼。

“仲谋不必言谢,去岁官渡之战时,若非吴侯倾囊相助,中原之混乱局面,尚不知何时方休。

况且今岁江南之乱,若非吴侯牵制老贼主力,朝廷又焉能收复荆州四郡?荀某不过略表对吴侯敬重之意耳。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仲谋,逝者已矣,你应继吴侯遗志,尽力治理江东、报效皇汉!”

孙权正色道:“令君,权必尽力而为。”

荀彧满意颔首。

旋即,其人又道:“仲谋,荀某与你同去见卫将军,稍后某等一同进宫面圣。”

同一时间,大江之上。

刘备的船队,正志得意满地溯流而上。

刘关张三人昂立舷首、意气风发。

关羽抚着美须髯,微笑着看向刘备:“大兄,你我兄弟三人,此番终于苦尽甘来也。”

刘备笑着摇头。

“云长,得意却不可忘形,某等兄弟三人,此番见刘荆州之时,务必谦卑方可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刘荆州如今虽失荆州四郡,然其人终归经营荆州十年之久,某等此番务必与其人缔结盟约,否则将腹背受敌也。”

说着,刘备转首看向南方,悠然出神。

【作者题外话】:汉末当然不可能出现直到南宋才有的豆腐脑和油条,但赵旻是穿越者,谢谢。

魏文帝孝子丕有言:

三世长者知被服、五世长者知饮食。

虽然此话本意是对“由庶转贵”、“礼仪熏陶”的感慨,但也侧面反映出了“吃、穿”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

君以民为天,民以食为天。

两汉至魏晋时代,随着新食材的传入,以及烹饪技术的发展,我国的饮食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,对当时及后世均有不俗的影响。

三国处在汉末魏晋之交。

其主食品类,与两汉相似。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三国基本还是以五谷(稻黍稷麦菽)为核心,另有青稞等作物。

五谷当中,稻即大米;

黍即黄米;

稷为禾,也就是粟(小米);

麦即小麦;

菽则是大豆。

“稻”本专指黏米,不黏之米称作“粳”。

“粱”是稷,也就是小米的优良品种。

“黄梁”则是粱中的上品,“黄粱一梦”的典故,便发生在邯郸煮小米粥之时。

所谓“膏粱子弟”即指如是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膏,在古代专指肥肉,与民脂民膏同义。

“麦”特指小麦,大麦称作“麰”。

早期的五谷,一作“麻黍稷麦菽”,有麻无稻。

这大约与先秦时代,水稻在黄河流域种植较少有关。

到了三国时代,稻得到广泛种植,彻底取代麻的地位。

魏文帝孝子丕出巡,闻到新城稻的香气,感叹“上风吹之、五里闻香”。

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,何得比新城粳稻邪?上风吹之,五里闻香。--《与朝臣论粳稻书》

由于粟(小米)的种植范围广,不易腐烂,便于保存,因此特别得到人们的喜爱。

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生活上,粟都占据了统治地位。

这与今日“稻、麦分治南北”的情况迥异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秦及两汉的主粮,正是小米。

贫苦人家,当然吃不起小米,他们的主食是糟糠,也就是小米的壳。

如今,这玩意儿通常被用来做枕芯。

但在三国,这是粮食…

身处乱世,神州百姓,何其苦也!

三国时江夏豪强李通,在饥荒时曾与部下分食糟糠,大得人心。

最终其人兼并周遭大小势力,成了独擅一方的“小霸”。

遭岁大饥,(李)通倾家振施,与士分糟糠。(士)皆争为用,由是盗贼不敢犯。--《魏书李通传》

与仰仗糟糠、桑葚、野枣、树叶、蛤蜊、蚂蚱的底层士民不同,三国时代的门阀权贵,在吃喝问题上十分讲究。

麦制品“饼”,成为上层人士的最爱。

本书~.首发:塔读*小@说-APP&——免<费无广告无弹窗,还能*@跟书友们一<起互动^。

常见者有“胡饼”、“汤饼”、“水引饼”等。

胡饼传自西域,即今日之“烧饼”。

汉灵帝特喜胡饼,因此胡饼在洛阳风靡一时。

汉末皮氏县长赵岐(孟子学说的第一位推广者),避祸时亦在市中贩胡饼。

东晋时代的书法家王羲之,亦喜食胡饼。

(赵岐)转诣北海,著絮巾布袴,常于市中贩胡饼。--《魏略》

汤饼即今日的“面片儿汤”,被视作“至味”。

行人垂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盼。擎器者舐唇,立侍者干咽。--《饼赋》

曹操的女婿何晏,皮肤白得不正常。

魏明帝曹叡怀疑何晏涂了脂粉,便请何晏入宫吃汤饼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咱们现代人都知道,吃面片儿汤容易出汗。

结果何晏擦汗时,皮肤更加洁白刺眼,遂成逸闻。

何晏美姿仪,(明)帝每疑其傅粉。后夏月赐以汤饼,大汗出。以朱衣自拭之,尤皎然。--《太平御览》引自《语林》

水引饼即如今日的“面条”。

按记载“筷子粗细、一尺一断”,与面条无异。

挼如箸大,一尺一断。盘中盛水浸,宜以手临铛上,挼令薄如韭叶,逐汤煮。--《齐民要术》

值得一提的是,三国时代对“发酵技术”的掌握尚不成熟,故许多麦制品,是用未发酵过的面粉制成。

稻、麦、粟等均可做粥饭。

稻米与粟米制成的饭比较常见,麦饭则比较少见。

因为麦饭的口感非常粗糙,故食用麦饭者,会被视作“廉洁朴素”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吴国重臣张昭在服丧期间,吃麦饭粥,被视作“至孝”。

及父卒,(张昭)兄弟立不衣绵帛,不食盐醋,日唯食一升麦屑粥而已。--《陈书孝行传》

二战时期,鬼子为了避免“脚气病”(缺乏维生素B),在战斗口粮中添加麦饭(鬼子最初以“去壳精米”为主粮),便引发了士兵抗议。

可知麦饭口感确实不好。

磨碎的麦粒,被称作“麦屑”。

三国的磨面技术不发达,小麦不容易脱麸皮。

袁术死前(199)欲求蜜糖水而不得,只寻得“麦屑三十斛”。

袁术嫌其口感粗糙,羞怒交加,竟吐血身亡。

(袁术)问厨下,尚有麦屑三十斛。时盛暑,欲得蜜浆,又无蜜。因顿伏床下,呕血斗余而死。--韦曜《吴书》

豆(五谷中的菽)亦可做粥饭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西晋初年石崇、王恺斗富,二人便以“豆粥”相炫耀。因为豆子难煮,故煮豆需要较长时间。石崇却通过提前煮好豆子,临时投入锅中来迷惑宾客。

石崇为客作豆粥,咄嗟便办;恒冬天得韭,以萍菹。--《太平御览》

除了上述常见的饼、粥饭之外,还有“环饼”“乳饼”“馒头”“牢丸”“角黍”等食物。

不过这些点心更类似小吃,与主食相异。

其中馒头即今日的包子,传说是诸葛亮为“祭祀神祇”而发明。

牢丸莫衷一是,一作米团、一作汤团、一作元宵。

至于角黍,就是粽子。

虽然副食种类繁多,但在三国乱世中,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享受到的。

如果说葵菜、芜菁、菜瓜等食品还有可能进入百姓餐桌,那“肉类食物”便是士族与军阀的专利了。

彼时的蔬菜有葵菜、茄子、芜菁、萝卜、菜瓜、冬瓜、苋菜、竹笋、藕、莼菜等等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葵菜的地位,在三国相当于如今的大白菜。

葵菜在收获后晒干,到冬天可以用水煮熟,作为主粮食用。

当明代大白菜引入神州后,葵菜便不再风靡。

“瓜”是南方的常见作物。孙坚之父(一说祖父)孙钟,便在吴郡富春“种瓜自给”。

孙坚之祖名钟,家在吴郡富春,独与母居,性至孝,遭岁荒,以种瓜为业。--《宋书符瑞志-上》

东吴丞相步骘,年轻时避难江东,亦与好友卫旌在此种瓜。

(步骘)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,俱以种瓜自给。--《吴书步骘传》

考虑到彼时西瓜还未进入中国(西瓜传入中原,是在北宋时期),那江东的瓜农,恐怕种植的应是冬瓜或菜瓜。

牛、羊、豕(成年猪)、犬、鸡等“五牲”属常见肉类。

三国中涉及的“肉食”,大抵属此类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当然,权贵门阀因喜射猎,乃至“毁田作猎场”(如曹叡),虎狼鹿獐野猪等野味,也便经常进入帝王的餐桌。

对下层人物而言,“牛”与“鸡”是最常见的肉食。

典韦年轻时在江湖上做刺客。经常乘着板车,在车厢下层装满长刀、撩戟等轻重兵器,在车厢上层覆盖着肥鸡美酒,以作迷惑。

(典)韦乘车载鸡酒,伪为候者,门开,怀匕首入杀永,并杀其妻,徐出,取车上刀戟,步去。--《魏书典韦传》

张辽“威震逍遥津”时,曾夜募八百死士,杀牛犒赏健儿。

翌日清晨突袭孙权本阵,大破十万吴兵。

乃至吴人“闻声止啼”。

鲜牛肉的威力,可见一斑。

(张)辽夜募敢从之士,得八百人,椎牛飨将士,明日大战。--《魏书张辽传》

彼时常见的瓜果有李子、栗子、橘子、柿子、杏、梅、梨、枣、桃等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“异域贡品”则有葡萄、(安)石榴、龙眼、荔枝。

苹果,番茄与西瓜等今日常见的水果,并不在其中。
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当时史书记载的“蘋果”与今日的“苹果”无关,其实应该是海棠果。

苹果、香蕉原产地都在美洲,清朝才传入中国。

三国时代的常见饮料,有茶与酒。

酒是流行全国的饮品,茶则是兴于南方的雅俗。

胡人则喜欢饮“酪”,即乳制品。

不过在三国时代,饮酪的风气并不普遍。

总而言之,舌尖上的大汉,是不存在的。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