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馆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三十六章 下问何为辱,文心雕龙出上

第三十六章 下问何为辱,文心雕龙出上(1 / 1)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出得大堂后,赵旻对庞德抱拳。

“令明,有劳你护卫拙荆、某二徒在成都城内游玩。”

言罢,赵旻又向香妹子温言道。

“阿香,成都城既为锦官城,想必服饰花样繁多,你且带阿彰阿植二人四处挑选,我马鞍旁尚有数匹上等蜀锦,你尽管取用。”

蜀锦,在这金银布帛为货币的时代,是面额不菲的优质货币…

汉斤一斤的金饼单价太高,或者准确来说,是面额太大。

孙尚香等人逛街时,还是用锦官城特产的蜀锦做货币结算更方便。

不管古今中外,女士们都对购物血拼情有独钟。

是以,香妹子对此欢呼雀跃不已…其人甚至险些因此失礼。

支开小老婆等人后,赵旻便与以许靖、吴懿为首的东州士人们,进了益州牧衙署一间公廨,秘议其众去留之事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同一时间,益州士人、武将们也悄悄聚到一起。

益州士人,是以张肃、张松兄弟为首,文士还有王累、王商,武将则相对较多。

脸膛方正、一脸正气的王累沉声问道:“公责,某等既派你去守城,为何卫将军仍在不足半个时辰之内破城?”

张任满脸羞愧。

其人抱拳道:“某有负诸公所托,深感惭愧!”

身材偏胖、文质彬彬的的王商摆摆手道。

“事已至此,公责不必自责,某等但欲了解其中详情耳。某听闻,凉州南安庞令明单枪匹马破北城门,公责,确有此事乎?”

张任长叹一声。

“文表先生,某曾遣亲卫检视过,上午卫将军率铁骑来攻之时,此实为北城门守卒因慌乱,而未闩牢城门之故也。

诸公,因巴蜀已有十余年无战事之故,以至于武备松懈、军心涣散,方酿此大祸也!遑论卫府精骑,确实精锐至极。”

塔读@

严颜、刘璝、泠苞等五将抱拳颔首。

“某等曾亲眼目睹卫府精骑之军威,确远胜某等成都城守卒也。”

王累一声长叹:“诸君,事已至此,反思何益?主公既已欲赴许都安享富贵,某等又当何去何从?”

王商苦笑起来。

“某等家业皆在成都,又安可弃成都而走乎?主公性命既无忧,又为安享富贵而去,某等何不留在益州,辅佐步子山、为我皇汉牧守一方?”

众人闻言,皆沉默不语。

归根结底,他们这些人,都是要脸之人。对弃故主投新主之言,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。

其貌不扬的张松突然笑道:“愚以为,步子山孤身赴益州,势必需某等本乡本土之士辅佐,某等何不助天子、步子山牧守一郡?

汉中、巴西二郡,据某所知,今两千石之位皆虚位待贤,二位王公皆广汉人,可赴此二郡任两千石。

此外,赵公赞仍为犍为太守,广汉、巴及巴东三地,两千石亦虚位待贤,某等何不早图之?”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两千石,在东汉专指太守。

在两晋、南北朝,汉魏比两千石相当于从三品,两千石是正三品。这是妥妥的一方大员。

简言之,张松为了两千石之位而臭不要脸。

张松之兄张肃斥责道:“子乔焉可如此无耻?主公尚未离去,某等此举可谓不忠不义!”

王商继续打圆场。

“君矫勿动怒,子乔亦为某等考虑也。不如…某等暂且晏居观望数日如何?”

张任当场表示赞同。

“某以为可。”

众人也纷纷附和。

“便如此!”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于是乎,一众益州士人们,很快便达成共识:暂且观望。

另一边。

赵旻一以贯之地单刀直入。

“诸君欲何去何从,有何疑惑之处,皆不妨畅所欲言!”

相比于磨磨唧唧、又当又立的益州人,在刘璋麾下颇受排挤的东州人则要干脆许多。

吴懿抱拳道:“卫将军,某欲入卫府任职,并护送家眷返陈留。”

赵旻大喜。

“甚善!子远兄,你便任我卫府行军司马,兼任一营中郎将如何?你家眷,我自当遣亲卫妥善护送,你此番径直随我赴凉州立功如何?”

赵旻确实急需将才,吴懿又足以独当一面。所以,赵旻干脆提出,请吴懿随自己出征凉州。

诸君莫忘记,赵旻此行的终极目的,始终都是重开河西走廊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吴懿对此毫不迟疑。

其人抱拳道:“卫将军,某家眷可与三郎君同行,今既有立功良机,某对此自无异议。”

于是乎,赵旻和吴懿一拍即合,怎一个干脆了得。

有吴懿带头,事情便顺利许多。

许靖笑着作揖。

“卫将军,老夫已近半百,不愿再四处奔波,老夫欲进尚书台任职,家中子弟便回汝南原籍任府吏,未审钧意若何?”

赵旻果断颔首:“善!”

赵旻化被动为主动,其人看向法正、孟达这两个右扶风人。

“孝直、子敬,我在郿县之时,曾久闻二位之大名。而今关中、凉州急需人才,且二位又为名士之后。

二位何不效仿昔年你等右扶风先辈马伏波,随我为皇汉开疆拓土,以建不世之功业?”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孟达本字子敬,十三年后为避刘备叔父之讳,其人改为字子度。

冷峻英武的法正、眉清目秀的孟达闻言对视一眼,激动之色难掩。

二人起身深深一揖:“主公,某等愿效犬马之劳!”

赵旻心中惊喜万分。

历史上的孟达也算兼资文武…尽管其人是穷人版的,但也比孙吴开国功臣之一吕范略胜一筹。

关键是,孟达的口才和社交能力极强,历史上其人在魏蜀之间周旋而游刃有余。

由其人坐镇河西走廊门户、二关所在、胡人多于汉人的敦煌郡,再合适不过。

二关,乃玉门关及阳关。

赵旻认为,只要培养得当,今年尚不满二十五岁的孟达,具备成长为李唐名将、文武全才张仁愿的潜质。

甚至,孟达若再有些气节,未来未尝不能成长为唾面自干的娄师德。

塔读@

而法正…这是刘备追谥的翼侯,也就是刘帮主的翅膀…这还用解释吗?

在三国志史实中,法正是与季汉诸葛亮、曹魏司马懿、孙吴陆逊同级别的存在。

法正最大的短板,是寿命太短。

其人病逝时,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刘帮主,险些哭晕在厕所。

可以说,若法正多活十年,季汉尚书令(实际上的丞相)一职,都暂时轮不到诸葛亮来做。

甚至,刘备有可能不会在猇亭之战(夷陵之战中的最关键一战,胜者可掌控战役全局)中大败。

要知道,刘备信任法正,犹胜于信任诸葛亮。

苟哥虽极缺武将,但对与陆逊、贾诩同级别的谋士,苟哥的态度同样为多多益善。

何况,赵旻最初的目标,就是法正、孟达、吴懿和费祎。

尽管此时的费祎尚未及冠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于是,苟哥强压住心头狂喜,淡淡一笑,抱拳道。

“甚善!孝直、子敬,十年后,你二人必将对你等今日之抉择庆幸万分!”

赵旻这个厚颜无耻之人,居然引用了所谓成功学的金句。

这时代之人,何曾见识过如此金句?

于是不止许靖、吴懿及法、孟二人激动万分,就连尚未表态的费观、费祎族父子,董和、董允父子,也尽皆动容。

由是故,赵旻接下来的招降工作便顺利许多。

费观费祎、董和董允父子,因前者江夏、后者南郡皆属刘表割据之荆州,因此他们愿到许都任职。

费祎、董允是与诸葛亮、蒋琬并称为季汉“四相”的谋臣,以这两对父子之高才,无论是卫府董昭,还是尚书台荀彧,一定都会对他们极为欢迎。

总之,就在益州士人决定暂时观望之时,东州士人已经悉数被赵旻招入麾下。

于是问题出现了…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【作者题外话】: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,虽然争议极大、毁誉参半,但无论如何,其人设立西域都护府、修建玉门关阳关二关,以及设立河西四郡(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)之举,绝对是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

因为这是丝绸之路畅通的硬件基础。

丝绸之路为昭宣之治打下坚实基础,也为后来东汉的光武中兴、明章之治埋下伏笔。

甚至于后来的李唐之盛、西夏得以立足,也多亏有丝绸之路。

赵旻之所以将法正与陆逊、贾诩做对比,是因为在历史上,法正虽能力极强,但私德有亏。

这一章,咱们来聊一聊孟达。

《增广贤文》有云:

运去金成铁,时来铁似金;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。

换成咱们如今的梗,便是:站在风口上,连猪都能飞上天。

孟达在《三国志》中无传,其事零散见于《蜀书》、《典略》、《晋书》与《华阳国志》。

塔读@

达一生“三易其主”:

其人先后侍奉刘璋、刘备、曹丕。最终死于司马懿之手。

达以“恃才好术”闻名。

刘晔便直言其“日久必反”。

晔以为(孟)达有苟得之心,而恃才好术,必不能感恩怀义。新城与吴蜀接连,若有变态,为国生患。--《魏书十四刘晔传》

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,孟达的主要形象,均是“反复小人”。

有趣之处,是孟达钻营有道,在魏、蜀、吴三国均预留后路,却最终身首异处。

如此,可谓“机关算尽太聪明、反误了卿卿性命”。

孟达在曹魏的人脉是曹丕、桓阶、夏侯尚;

在蜀汉的人脉是诸葛亮、李严;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在东吴的人脉未详孰是,但亦有关通记录。

讽刺之处,是“钻营一生”的孟达,其“三国人脉”皆因机缘巧合、而化为尘土;

自己最终也随之灰飞烟灭。

①魏国的“金汤之固”

人事可尽,天命无常。

孟达在曹魏经营的核心人脉有三:

皇帝曹丕、征南将军夏侯尚(渊哥从子、夏侯玄老爹、曹爽亲姑父)、尚书令桓阶(义士,本书中人物)。

(1)曹丕

孟达叛走魏国在延康元年(220年2-7月),于谯县拜谒曹丕。

彼时“篡汉大业”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,作为蜀汉核心阶层的一员,孟达的到来,无疑为曹丕“代汉受命”的理论,增加了舆论支持。

塔读小说,无广>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

注意:从《孟达与刘备书》可以看出、孟达亦在“参与劝进”的一百二十人之中。

书见《魏略》,文多不载。

曹丕喜爱文学,有“文章者,经国之大业、不朽之盛事”之谓。

而作为故凉州刺史孟他之子的孟达,亦熟读经史。

从孟达给刘备、刘封的书信中,便知其才华横溢、诗书满腹。

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年寿有时而尽,荣乐止乎其身,二者必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无穷。--曹丕《典论》

孟达自上庸入魏伊始,其文豪之名,便传遍北国。

以至曹丕在谯县接见时,亲挽其手,谈笑风生。

达既至谯,进见闲雅,才辩过人,众莫不属目。--《魏略》

甚至孟达初见魏王,便得到“同乘一车”的破格礼遇,宠待足见一斑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(魏王)执达手,抚其背戏之曰:“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?”遂与同载。--《魏略》

曹丕合上庸郡、西城郡、房陵郡三郡为“新城郡”(即旧东三郡),使孟达出任“首任新城太守”。

其人一时间地位显赫,无与伦比。

(2)夏侯尚

上庸、房陵、西城三郡,旧时属益州刺史部。

注意:此三郡此时(建安六年,西历201年)尚无。

自孟达叛变,三郡被曹丕划入荆州刺史部。

故孟达受到曹魏荆州方面的节制。

彼时的荆州都督是征南将军夏侯尚。

尚是曹丕的“布衣之交”,又娶曹真姊妹,故文帝特爱宠之。

原文&来~自于塔读小~说APP,&~更多.免费*好书请下载塔~读-小说APP。

尚有筹画智略,文帝器之,与为布衣之交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夏侯尚是延康元年的首任四常侍(散骑常侍)之一,之后被授予都督荆、豫的重任。

曹丕甚至亲笔书写“卿在外、可自行杀人活人”,比肩天子,引动群臣非议。

(文帝)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:“卿腹心重将,特当任使。恩施足死,惠爱可怀。作威作福,杀人活人。”--《魏书十四蒋济传》

夏侯尚显贵、又是孟达的直属上司,故特为孟达所留意。

达既为文帝所宠,又与桓阶、夏侯尚亲善。--《魏略》

达擅权术,尤其注意维护与夏侯尚的关系,二人私交甚笃。

(3)桓阶

桓阶是曹丕党羽,文帝时任尚书令。

在曹植夺嫡时,桓阶力挺曹丕,面折廷诤,始终不贰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其操守甚至引得曹操叹息。

故文帝践祚,桓阶立刻平步青云。

阶数陈文帝(即曹丕)德优齿长,宜为储副,公规密谏,前后恳至。--《魏书二十二桓阶传》

孟达在外是新城太守,在内则是散骑常侍。

从孟达曾出任“安定太守”(在凉州)的履历中,不难看出他的职位曾历经调动;

而黄初年间(220-226)郡守调动需“返京述职”(见《曹魏名臣奏》),故孟达在洛阳时,也尤其注意同桓阶搞好关系。

(达)又与桓阶、夏侯尚亲善。--《魏略》

与夏侯尚相似,桓阶亦与曹魏宗室联姻,其子尚公主。

(桓)嘉尚升迁亭公主。--《魏书二十二桓阶传》

曹丕是皇帝,帝国元首;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桓阶是尚书令,即中枢行政首领(实际上的丞相);

夏侯尚是征南将军都督荆州军事,即孟达的直属上司。

且不用说桓阶、夏侯尚还兼备“皇帝亲信”与“曹氏外戚”的双重身份。

一言蔽之,孟达的关系网,在文帝朝可谓“密不透风、牢不可破”。

讽刺之处就在于此。

桓阶在黄初二年(221)发病,不久即死。

曹丕闻讯,流涕累日。

阶疾笃,遣使者即拜太常,薨,帝为之流涕,谥曰贞侯。--《魏书二十二桓阶传》

黄初五年(224)夏侯尚因宠爱小妾,冷落正妻(即曹真姊妹)。

曹丕闻讯大怒,杀尚妾。尚惊吓过度,一病不起,两年后(226)一命呜呼。

首发&:塔>-读小说

尚有爱妾嬖幸,宠夺適室;適室,曹氏女也。故文帝遣人绞杀之。尚悲感,发病恍惚。--《魏书九夏侯尚传》

尚死同年(226),曹丕亦突发重病,匆匆立了太子,便撒手人寰。

孟达在魏国苦心经营的三位“保护神”,竟在七年之内先后死去,其人瞬间“惶惶不可终日”。

这事儿…

呵呵。

委实太讽刺了!

下一章,咱们继续说。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